嘉泰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嘉泰画廊 > 书法 > 刘自椟 > 本文内容

千秋大篆刘自椟

发布时间:2021-08-19 10:02源自:网络转载作者:嘉泰美术馆阅读()

 
刘自椟先生


事亲至孝,仍挤时间进行书法研究
 
1914年腊月初八,刘自椟出生于三原县鲁桥镇东里堡一户名门望族。他自髫龄便涉足墨海砚田,以颜体为日课。从中学起,即师从陕西著名学者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遵贺伯箴“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着我”的教诲,勤学不辍。先研习《峄山碑》《会稽石刻》《石鼓文》等先秦碑刻,后遍临清代大家邓石如、吴大徵、吴昌硕诸家,并广泛吸取甲骨文、金文、小篆,博采众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篆书大家。

刘自椟 “事亲至孝”。每次外出归来,都要回到三原县西关弯子刘,看望母亲王太夫人,白日陪老母解颐,夜晚服侍老母入睡。先生治学勤勉,即便是回家看望母亲,都要在提包中携带上日课或文稿,入夜,在灯下研习。母亲对邻居们开玩笑说:“我儿就像媳妇回娘家,还要帶着鞋底,叼空儿纳鞋底、绱鞋!”先生就是这样勤苦耕耘,日积月累,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五六年时间,利用回家的闲暇,完成了《金文三百句》的考释。
 
 
实事求是,坚决摈弃哗众取宠虚名
 
刘自椟以篆书称雄于当代,又以各体皆能闻名于书坛。其篆书以大篆为基调,融大、小篆为一炉,用笔逆入平出,藏头护尾,守黑飞白,字样形态优美,沉雄健劲,高古浑厚,淋漓酣畅,“字字有源,翰不虚发”,(中国书协原副主席钟明善赞语)形成气派宏大的独特风格。其行草融章草用笔,狂草造势,气韵贯通,飘逸飞动;其隶书以汉隶为宗,掺入篆书结体,刚柔相济,开阔雄健;其楷书尽显唐楷功力,兼蓄魏碑神采,工整遒劲,大气磅礴。
 
1959年,刘自椟先生的作品参加了第1、2次中日书法联展,首次中日20人书法联展;1991年,在西安举办了“关西三老书法展览”。先生作品入选全国第1、2、3、4届书法展览,海内外书法界对他的书法艺术给予高度评价,日本著名的书道杂志《知远》1990年7月号出刊专集,在报道书展的文字中,特别提到了他。于右任海外门人、日本高崎书道会会长金泽子卿曾以诗盛赞刘自椟:“学古创新风气披,天真流露最清奇;绝伦妙笔凌秦汉,自椟名声海外知。”
 
当时,国内的宣传说刘老是“天下第一大篆”“中国第一大篆”。对此,刘老觉得很荒谬,篆书起源于先秦,自己怎么可能是“天下”“中国”第一?经考日文原意,人家是说“中国当代篆书第一人”。就是称赞他是书法大家。对此,刘老也不认同。他说:“我不是什么书法大家,我只是醉心于文化和书法,‘好古敏求’而已。”刘老在年逾花甲之后,将名字自读改为自椟,意思是“学问不成负师恩,学书不成自收藏。”他一再告诫学生:“书法家首先是学问家。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也只能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刘老多次书写“为学大病在于好名”,既作自勉,也告诫学生:“为学之道要戒名利。要当书法家,不要当书法活动家。”在书法活动中,刘老一再反对“随便拉赞助”。他多次说:“拉赞助不是好办法。商业气息浓了,艺术味就淡了。”

 
翰不虚发,五十年来从未懈怠书艺
 
刘自椟先生毕生致力于文物考古、金石文字、甲骨碑版、经史文哲、书画鉴赏、关中文献等诸方面学术研究,治学严谨,见解独特。先生的篆书,得益于先秦古物甲骨文、碑版、简牍和青铜器上的铭文,但在书写中,他翰不虚发,凡字必有出处。
 
一位喜欢美术和书法的年轻人,谈到古文字研究时提出,刘自椟写的篆书“风”字,查无实证,是先生自创,有失严谨。刘自椟的弟子和学生将这个年轻人的意见转告刘老,劝他出面驳斥澄清。刘老摇摇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观天下之书未遍,不得乱下雌黄。”直到刘老去世多年后,大家才在上海出版的《古文字诂林》12卷中,发现刘老所书那个“风”字篆书的由来,更是对先生学问的严谨深厚,肃然起敬!
 
 
踏着新中国的晨曦,刘自椟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任文物调查科科长,后入西安工业学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书学院艺委会主任等职,然而对治学和书法探索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正如他自己所说:“五十年来未尝少懈,所谓少而好之老而弥笃者也。”

 
刚正不阿,极重书品书德民族大义
 
刘老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常怀敬畏之心。90年代中期,大雁塔(慈恩寺)负责同志亲自登门,请刘老为慈恩寺留下墨宝。半年之后,不少书法家的作品,都先后出现在当年玄奘译经的慈恩寺里。游人发现,唯独缺少刘自椟的墨宝!有人问他为什么没写,刘老说:“唐代高僧玄奘不仅仅是佛教领袖,更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我没有想好词句,没有好词句,宁可不写,不能当成普通应酬,凑合挥笔啊!”刘老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后学分外敬仰。
 
还有一次,秦始皇陵博物馆负责同志找到刘自椟先生,恳请他题写“秦始皇帝陵”陵碑。先生说:“咱咋能给秦始皇陵写碑子?不够格啊!”负责同志说,陕西是中国汉字的故乡,而今的汉字就是秦朝的小篆发展演变而来的。你是研究篆书的,以你在国内外的影响,非你莫属呀!”刘老沉吟良久:“若要我写,请答应我三个条件。因为我是代表华夏后裔给老祖宗敬书,所以,第一不要署我的名字,第二不收分文润格,第三不要做任何宣传!”得到对方首肯后,刘老精心构思、严密布局,挥笔书写。而今,由刘老书写但未署名的“秦始皇陵”四个雄浑大篆,就十分醒目耀眼的竖立在秦始皇陵前。
 
刘老秉性耿直,极重人品书德。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刘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大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一代表团久慕刘老大篆,出资10余万元购买刘老作品。十万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然而刘老始终不允。友人问起究竟,刘老慷慨陈词:“什么时候他们能正确面对侵华历史了,我无偿给他们写!”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了一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凛然正气。

 
心系故乡,支持文化活动不遗余力
 
刘自椟先生对故乡三原县的恳求,总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三原报》副刊“龙桥”缺乏名人题字,我托书法家苟彦斌向刘老求索,不长时间,刘老就将题字捎到报社。1989年8月,三原县组织“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聘请刘老担任评委会主任,刘老一口应诺,如期赴会。1996年9月,三原县组织“孙髯”杯楹联、诗词、书画全国大赛,再次聘请刘老担任评委会主任,刘老时年已83岁高龄,又一如既往,独当重任。
 
故乡在刘老心中重千斤!
 
刘老虽然离开我们已近20年,但是他的人品书艺,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吴树民

免责说明: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仅为提供参考或者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及时给予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 千秋大篆刘自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陕西嘉泰美术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2021001732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