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嘉泰资讯 > 本文内容

“百年巨匠”中的书法表达

发布时间:2024-03-12 23:37源自:网络转载作者:admin阅读()

2023年11月,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了一场展览:“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鲁迅、张大千、林散之、沙孟海、高二适、赵朴初……这些20世纪的大家,哪怕只是其中一位,也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书法风采、撑起一场精彩的展览。眼前是百位巨匠的书画作品、创作底稿、文学手稿以及设计草稿等,集中阅读、欣赏,内心不禁有一些激动: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是东方艺术的特有光芒。




关于“百年巨匠”,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近十年的中国纪录片界,如果提到美食纪录片,大家多会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而说到文化艺术纪录片,我想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投映出来的应该就是“百年巨匠”系列。十年间,央视“百年巨匠”的播出引发了推崇、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人们通过这一现象级纪录片的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了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大师巨匠们的非凡人生与辉煌成就。中国文联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这次“特展”,通过“笔墨精神·美术书法篇”“自铸伟辞·文学篇”“铿金锵玉·戏曲戏剧曲艺音乐篇”“培根铸魂·教育体育篇”“功勋百代·科技教育篇”“妙手仁心·中医篇”六个篇章将观众拉回影像的记忆,立体呈现了百年间百位大师的经历、成就、个性、精神以及风骨豪情。



看过整个展览,我将注意力放到了“笔墨精神·美术书法篇”的书法展区。站在于右任那件近两米半高的“清夷四海望,博大圣人心”草书对联作品前,感受到一代书法巨匠的笔墨神采。文辞、笔墨、气势、韵味,生出一股无形的力量,感染、陶冶着自己的内心。这件五言对联线质简约、灵动,用笔随性、自由,书家将引碑入草演绎得出神入化,作品气势雄肆洒脱,浑朴而苍茫。于右任认为书道贵在实行,这位长期浸淫书法又乐此不疲的大家曾吟诗感叹:“人生贵行乐,书道乐无边。每日三千字,长生一万年。挥毫随兴会,落纸起云烟。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其写字一任自然,显示出潇洒的气度。法度易学而气度难求,代表近现代草书高峰的于右任,旷达的人格与气度是其书法内蕴的重要支撑之一。

于右任《清夷博大》八尺草书五言联
 
与于右任并享“南沈北于”之誉的沈尹默,是“百年巨匠”书法部分举足轻重的一位,展厅中陈列的是他的两件行书立轴,笔法沉实,笔调沉静,弥漫着氤氲浓郁的书卷气。当年,沈尹默对于陈独秀评他的字“其俗在骨”,曾在著作《学书有法》中感慨:“陈独秀对我直率而中肯的批评,的确使我茅塞顿开,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的确有些浪掷韶光,如今一语会心,使我今后有了方向。”正是这种敢于反思、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让他苦心孤诣地临习北碑,此后书法大为精进,任教北大时期,北大各学院门前悬挂的长牌几乎都出自沈尹默的手笔。


散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展厅中“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尽显诗情画意之态,直抒胸臆的表达彰显了一个时代的书法魅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位草书大家高二适的立轴《漫成一首》,豪迈峻拔、意趣高古。林、高两位大家惺惺相惜。当年,高二适在江苏省政协见到林散之书写的《毛泽东〈七律·长征〉》草书长轴,既惊叹又有些激动,在作品前徘徊良久,不愿离去。林散之对高二适的为人及才学评价极高,曾撰诗曰:“矫矫不群,坎坎大树。嶷嶷菁菁,左右瞻顾。亦古亦今,前贤之路。不负千秋,风流独步。”“侃侃高二适,江南之奇特。斗筲不为器,风云足具翮。有文发古秀,彫缋好颜色。百炼与千锤,掷地作金石。雅俗更甄别,论贤有卓识。于人不虚誉,于己能专责。平生青白眼,未肯让阮籍。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真。实为君子徒,恺悌神所悦。”高二适亦诗赞林散之:“诗翁书法木根蟠,脱手千篇也不难。今代何人与真赏,只留老眼互为看。”两位擅长草书并均在诗词格律上下过功夫的大家,志趣相投,常于一起吟诗唱和、切磋书艺。而这一次,在“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的展厅中,两位草书巨擘相互“对望”,默契从容地接受后人的景仰与致敬。

二适《漫成一首》
 

从书法展区的一个出口转过去,便来到文学展区,那里陈列着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钱钟书、曹禺等文学巨匠的手稿、书作、著作等。如鲁迅赠柳亚子的行书立轴《七律·自嘲》、郭沫若书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行书对联、茅盾的《一致的要求和期望》手稿、老舍的学习笔记、曹禺致刘厚生的手札、钱钟书致董衡巽手札,等等,展品比之书法展区更为丰富。这些作家有的也是书法家,有的书法之名虽不及文学领域的成就,但字里行间的情感、情态,以文学光芒所赋予书写的人文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生命墨色。


 
这样一个“特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欣赏价值,一遍遍地凝视、品读,我们在一件件书法、文稿、手札中感受着这一群人的思想力量、精神风貌。他们的笔墨何以有这样的魅力,阅读一次就有一次不同的体会,又何以保持着持久的文化生命力、艺术感染力……我想,应是书写者的思考、追求以及人格使然。而这一切,正是当代书法所缺失的。当下的展览,很难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那些书写的所谓“出新”、越来越大的尺幅、展厅的规模与格调、装裱的考究等并不能代表书法的繁荣。书法,始于技术,终于境界,“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让我们看到这些杰出的文化巨匠笔墨与文辞的合为一体、风貌与人格的交相辉映。回顾展览,不禁会想,若再过一百年,我们是否还能看到与前一百年相通相融的笔墨语言、书写魅力,而在这一百年里,又能找到多少如此修为、如此人格、如此闪耀的代表人物。
 

鲁迅《赠柳亚子〈七律·自嘲〉》


盾《一致的要求和期望》手稿(局部)


曹禺致刘厚生的手札


钱钟书致董衡巽手札
 
来源:中国书画报
 

欢迎分享转载→ “百年巨匠”中的书法表达

Copyright © 2021-2025陕西嘉泰美术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2021001732号-1] https://beian.miit.gov.cn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