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嘉品含英 > 本文内容

张觉天|碑学泰斗于右任

发布时间:2021-03-11 01:45源自:嘉泰美术馆作者:admin阅读()

于右任是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他一生淑世济国,文韬武略,卓尔不群。不论诗文、书法、新闻、教育、军事、政治,他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奉献,既广且深。而于右任的书法更能独步书坛,千年以来于右任在碑学领域之造诣前无古人,是我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又一座巅峰,堪称“碑学泰斗”。
 

图片

于右任书法《仓颉庙》
 
碑学一脉,根植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以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等文字为宗,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清嘉庆、道光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以南派为帖、北派为碑,同源异流,同居正宗,把原先被奉为不二法门的“二王”还原为流派之一,把长久不为世人看重的北碑书法提到与“二王”比肩的高度,由此引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碑学运动,冲击了颓靡书风。包世臣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其时亦由于人们从思想上厌倦已衰退了的走向靡弱和薄俗的帖学,而从物质上又有了逐渐出土的大批碑志造像等可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以及各种文献资料,碑学因而骤然兴起。正如丁文隽先生在《书法精论》中所总结:“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尔。”至清末民初,碑学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在碑学理论上,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把碑学亦推向了高峰。然而在书法诸体中,草书与碑学风貌距离最远,最具实践难度,其实践价值也为最高,故引碑入草应为碑帖结合之高级形态。但时至晚清民初,众多的碑学探索者共同点是基本局限于碑学本体的挖掘,并未将帖学中特别是魏晋时期优秀的经典内涵融入于碑学之中,而导致矫枉过正的结局,最终未能看到尽如人意的结果。不过他们能够积极挖掘并积极去完善碑学体系,亦足以完成了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图片
于右任书法对联《禀民生之秀;赋正气而兴》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诞生了。
 
于右任7岁入马王庙私塾读书。11岁开始在毛班香私塾里练习王羲之的《鹅字帖》、赵孟頫的《千字文》。这是其学习行书、草书的开始。这一启蒙的重要意义在于毛班香先生对于用笔方法的正确指导,于右任恰恰能够领悟其中笔法真谛,为以后书法学习奠定了优良基础。当时清末的科举考试还未废除,于右任则以楷书为主,学习草书只是附属。
 
时日渐长,1906年于右任到日本考察报业有幸结识孙中山,孙先生提倡魏碑,魏碑意魄雄浑,点画峻厚,结体庄严,气魄宏大,尚雄强,尚有力,尚大气,具有“尚武”精神。于右任深受其影响,加上于右任强烈的民族气魄使然,继而开始崇尚魏碑。此后于右任对 “庙碑”、“造像记”、“诗刻”、“题刻”、“墓文”、“墓志”、“墓表”等北朝碑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勤于临池,朝夕不辍。案头之上的碑帖,除《石门铭》、《龙门二十品》外,还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华山庙碑》、《夏承碑》、《三公山碑》、《封禅国山碑》、等等等等,而他收集的碑石之多是一般人难望项背,仅墓志原石就达一百五十九方之多。此时期是由帖到碑的转换阶段,于右任大部分的楷书作品几乎都是魏碑,由于对魏碑楷书的大量实践,同时也对行草书的练习,于右任的行草自然的带有碑的味道,碑帖结合的较为完美,既不失碑中含有的厚重感,也不失帖中含有的灵动性。此时期的魏碑楷书达到了与较多北魏墓志风格相类的地步。
 

图片

于右任书法《张清河墓志》节选
 
我们从于右任所书《张清和墓志铭》(1924年)、《总理遗嘱方轴》(1927年)等碑刻、作品中看到于右任因为习练了大量的碑刻墓志,而形成了书风雄强,体势开张,字势险绝,线条圆润,字体狭长,险巧中时见辐射的特点。他在1930年有诗一首这样描写“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从中可见其对汉魏碑刻的用功之深。
 
于右任书法在魏碑行楷书上取得巨大成就后,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重点研究草书。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社”,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他将历代草书作了系统的整理,确定“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反复甄别、筛选,撷取前人的精华,研究了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36年出版了百衲本《标准草书草圣千文》,成为书法史上,草书发展一个划时代的成果。细观此贴深含碑骨帖魂,威而不猛,妍而不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草书取法碑之雄浑,帖之妍美,舍弃碑之剑拔弩张,帖之媚而无骨,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视野。毛泽东也曾评价于的千字文“有骨力”。标准草书确立的意义正如刘延涛所说“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
 

图片

于右任书法对联《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
 
1949年于右任由于政治原因赴台后,依旧充满了对社会文字书写的使命感,在不断推广标准草书与实践中,以卓越的书法才情,创造性地熔魏碑、章草、今草于一炉,最终形成独具风格的“于体”,完美演绎了引碑入草的历史使命。我们在欣赏于右任作品的同时,深感先生作品中字体笔墨线条,似乎已入高山画境的气象之中。笔墨中凸显出的是一种内敛和艺术完美的结合。其章法布局错落有致,一任自然,笔墨尽情挥洒,丝毫看不到半点造作之气。正如于先生所言:“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平时,我虽也时时留意别人的字,如何写就会好看,但是,在动笔的时候,我绝不因为迁就美丽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或许正是于右任对书法的平常心态,成就了其书法以自然朴实为尚的风格基调,而使他的书法在艺术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老子亦云:道法自然。
 

图片

于右任书法对联《袖中异石未经眼;海上奇云欲荡胸》
 
纵观于右任先生之书法艺术成就,如钟明善教授所说:“在近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上,于右任先生以他的睿智与不懈的努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不朽华章。他的书学思想、他所创作的大量书法艺术精品更显示了近世中国书坛艺术大师、'旷代草圣'弥久逾彰的光彩。”李成海先生《咏于右任》诗云:“雄强魏楷铸书颜,劲健刚柔出宇寰。巨笔如椽龙虎势,黄钟大吕颂河山。”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定位,他的书法兼具了艺术、文献、品德、节操、真情、诚挚的多元性价值,尤其是他将历代帖学以及清代以来碑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融化演进为一种寓壮美与秀美为一体的“碑体草书”,可谓独辟蹊径,达到了前人之所未及的高度,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丰碑。于右任先生堪为碑学泰斗。

参考文献
钟明善《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
祁硕森《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丁文隽《书法精论》
 


 
免责说明: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仅为提供参考或者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及时给予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 张觉天|碑学泰斗于右任

Copyright © 2021-2025陕西嘉泰美术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2021001732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