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嘉品含英 > 本文内容

刘自椟| 篆书大师“一钱不值,千金难买”

发布时间:2021-03-23 00:08源自:网络分享作者:admin阅读()

文以载道,字以寄怀。书法这门艺术,就像一瓶酒,结体、结构、章法就像酒瓶子,书写的内容就像酒,瓶里装什么酒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词宁肯不写。

——刘自椟

篆书大师刘自椟:是谁害了我们这么多年轻人?

著名书法家杜中信曾经用“浑雄、古朴、典雅、自然”八个字概括了“三秦书风”,他说,创造小篆的李斯身处秦国,颜真卿是长安人,柳公权是耀县人,唐朝的很多书法家都生活在陕西。而近代一些书法大家,像于右任、王世镗、高道天、寇遐、牛兆濂等都是陕西人,他们的字不管是写楷的、写隶的、写草的,都有陕西人的特点。


陕西各种书体都有代表人物,比如写金文的邱星,写石鼓文的刘自椟,写小篆的程克刚,写隶书的陈少默、宫葆诚,写行书、草书的卫俊秀。


以擅长篆籀文字,古朴浑穆,有金石气,独步当代书坛的刘自椟,在十七年前的今天飘然而去,人们为他老人家的离去惆怅不已,著名书法家吴三大先生撰挽联“云暗三秦哭刘公,书坛四界悼巨人”,著名画家江文湛先生撰挽联“满地苗株伤化雨,一门桃李哭春风”……


仙去多年,声望犹在,人们之所以到今日仍以各种方式怀念着这位德艺双馨的书坛巨匠,不仅是因为他深厚的书艺,更有他对待书法、艺术和人生“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篆书大师刘自椟:是谁害了我们这么多年轻人?

刘自椟

01

绝伦妙笔凌秦汉·刘自椟先生简介

刘自椟,也署自读、自、自独、嵯峨山民,号迟斋。1914年腊月初八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东里堡的一个名医世家。刘氏世居东里,为三原望族,秦中旧有“东刘西孟社树姚”之谚,即谓其地。

三原为关中名邑,自古就以“人文蔚起,学风特盛”饮誉海内,嵯峨山下、泾河南北,奕世以来,名贤辈出。

刘自椟在中学时候就跟随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陕西省图书馆首任馆长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贺先生精于篆刻,擅长篆隶二体。在贺伯箴的指导和熏染下,刘先生开始临习和钻研《峄山碑》,悟到了篆书用笔圆转挺拔的特点。后来,刘先生在其师处见到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拓本,爱不释手,便将其字双钩填墨,用作范本,潜心摹习,寒暑不辍,达七、八年之久。更多内容请关注“艺术品鉴官微”。

为了丰富篆书知识,他曾在临邓之余,手抄《说文解字》数遍,又广泛搜求历代名碑拓片和名家手迹,上自甲骨钟鼎、汉碑篆额,下迄吴大澂、吴昌硕,凡能见到的,不管残拓破纸,他都倾囊以致,因而每使生活陷于困境,却恬然处之。他又将书风相近的进行归类,比较研究,辨其异同,从中吸取精蕴。
 

抗日战争爆发前,刘先生辗转于武汉,偶然看见友人持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安桂坡藏本《石鼓文》,这是郭沫若从日本得到的影印本。刘先生被石鼓文那种“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彩”的书法所吸引,只匆匆浏览一遍,便在他脑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当时战乱和出版业萧条,过了多年,刘老才重见到这种本子。《石鼓文》对他的影响十分巨大,这在刘老成熟期的篆书作品中一望而知。另外对刘老书体形成影响颇深的是章法疏朗,结体紧凑而奇姿横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由此拓展,他将能找到的这类金文都下苦功夫临习。日积月累,终于打下了深厚扎实的篆书功底。

34岁的刘自椟先生,在宋联奎、张凤翙、景梅久、寇遐等几位名宿的支持和鼓励下,于西安首次举办了个人书展。这次书展在业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真草隶篆、钟鼎甲骨,陈列满堂,笔力苍劲秀润,气韵雄浑古雅,远溯殷周,近追唐宋。”一日之间,作品订售一空。金石书画名家陈尧廷、赵望云、陈之中等都前往参观料理。陈尧廷在报上撰文,称赞刘自椟先生:“诸体皆备,尽善尽美。”认为:“造诣至深,实为难能。”并作《渔歌子》词褒扬道:“呵冻挥毫玉版笺,银钩铁画绕云烟。摹禹迹,拟秦权,纸贵洛阳价几千。书法君堪独自豪,云烟落纸似波涛,锋不露,趣清高。八法师传得薰陶。”

 

02

人书再会人书健,不老毫端凛凛鸣

全国解放后,刘老转入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即西安工业学院前身),从事语言文学教学工作。1957年,他的《漫谈书法与篆刻》在当时的《西安日报》连载后,被上海“金石篆刻研究会”破例接收为名誉会员。1959年,中日第一回书法联展,刘老两幅书作参展,其中一件临石鼓文中堂,受到日本同道“百看不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见日本1959年的《书品》杂志专刊)。1984年在安阳举行的殷墟甲骨文笔会上,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先生赠诗刘老云:“二十年前识大名,今春幸得逅古京。人书再会人书健,不老毫端凛凛鸣。”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刘自椟先生不仅精于篆书,而且在楷、隶、行、草书方面皆有颇深造诣。楷书从颜鲁公入手,后又泛览北碑,显得苍古灵动,气足神完。从1987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刘自椟书法选》中收入的一帧楷书作品,可见一斑。隶书则从《史晨碑》入手,并倾心于汉、魏石经的研究,自藏《三体石经·尚书康诰》残石一方,早年曾名其居为“石经盦”。行笔兼用篆书圆转笔法,写得古朴雄强,气势不凡。行草则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开始,旁及章草,服膺近代名家王鲁生、沈寐叟,参以过庭《书谱》笔意。因此,刘老如今的行草书已看不出多少羲之痕迹,字里行间时见章草遗意。

 

苏轼曾说过:“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者,终不能尽妙。”以此观之,刘先生宽博的书法成就渊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源于先生“未必日日临池,但必日日读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先生精于古文字、考古学、金石学的研究,又长期从事文学写作教学,见闻宏博,其自作诗词联语亦见性格,但是他自觉非其所长,不肯多作。先生还能从今年陆续出土的秦砖、汉简、帛书、陶文中吸取营养。先生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觉得自己一生的学书历程,实际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他常告诫登门求教的年轻人,不论学习哪种书体,都要找成熟时期的作品。一些青年人在过渡时期的作品中拾得一鳞半爪,便自诩为“创新”这实际是自欺欺人。

 

先生主张能入能出,首先重入,要惟妙惟肖,得其精髓,而后才谈得上出帖。先生反对一些年轻人把自己临得不像的作品说成但求“神似”,谓为“意临”,认为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到头来不是走回头路便是一事无成。在安阳殷墟笔会上,先生即曾认为,现代研究甲骨卓有成就而又能书者,仅罗振玉一人而已,其余大家,只能释而不能书,称不上名副其实的甲骨文书家。这番议论得到与会者的认同。

先生谦虚大度,笔者曾问先生于什么书体最得心应手,先生笑答:“没有一种得心应手,都不怎样。”这种永不满足的谦谦君子的风度,实在是很多中青年书家所应该学习的。


 

03

刘自椟先生篆书艺术赏析 ——钟明善

大半生坎坷的生活际遇,磨练了刘自椟先生这位北方学者顽强、倔强的性格。“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先生做人、治学、治艺的追求。

正如他所说:“五十年来未尝少懈、所谓少而好之老而弥笃者也。”而这,正是他对自己民族文化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中国历代文人的民族灵魂之所在。正是这,熔铸出刘先生书法艺术的民族精神。
 

不学古人,是谓无法

纯学古人,何处着我

“文化交流翰墨缘,名家声望日东传。光临白屋感无限,下笔有神看眼前。”

“夙听名声海外传,尊颜拜谒六年前。来游日本上州地,热烈欢迎为设筵。”

以上两首诗是日本著名书法家金泽子卿先生1995年在他的群马县“宝于草堂”欢迎刘自椟先生访问日本后寄赠先生的。

我记得两位大书法家在西安会面是1988年清明节,金泽子卿先生应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之邀访问西安,参加“中日首届于右任书法流派展览”之时。那次会见之后,金泽子卿先生即手书诗赠刘先生曰:“学古创新风气披,天真流露最清奇。绝伦妙笔凌秦汉,自独名声海外知。”

有幸的是刘先生1995年的日本之行我也在场,金泽子卿先生早就为我们的访问精心安排了各种活动,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造访“宝于草堂”。金泽先生是通过台湾于右任先生入室弟子李普同教授引荐成了于先生唯一的海外门人,“宝于草堂”就是于先生为金泽先生书斋亲题的匾额。刘先生是于先生的挚友贺伯箴先生的弟子,是于先生的同里、故人,面对于先生的墨宝,刘先生伫立沉思有时。当金泽先生请刘先生留墨宝时,刘先生用沉稳有力的篆书题写了“宝于草堂”四字,并跋曰:“金泽子卿先生收藏右任乡先辈墨迹甚富,右公因为之名堂。乙亥夏际来访草堂遂书记之。三原刘自椟”。刘先生挥毫作书使金泽先生夫妇和相聚的高崎书道会的朋友们无不感动。金泽先生十分兴奋地拿出了他珍藏的1960年日本出版的《书道美术》和《书品》杂志,很快地翻出了刊有刘先生篆书作品和报道刘先生事迹的书页。

 

那是历史上第一次中日书法交流展,1959年11月在东京展出,规模空前,观众逾万。当时年仅45岁的刘先生艺术水平已进入全国一流并誉播东瀛。日本《知远》、《墨》、《篆书资料》等书道杂志誉刘先生为“当代篆书第一”、“现代中国的大家”、“篆书名手”。

刘先生的书法,特别是篆书何以会受到海内外书法家的一致好评呢?我想,这只能从刘先生篆书艺术表象与内涵中去找答案。

刘先生出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渭北三原。嵯峨山下,清河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熏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关中文化名贤。历代文人、学者、书家也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关中地区周、秦、汉、唐以至近代的历史文物更直接影响过好古敏求的刘先生。其师贺伯箴先生的父亲贺瑞麟先生就是清末著名理学大师,贺伯箴先生更是以书画篆刻著名的大学者。在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得名师指点,对刘先生一生学问根基的建立至关重要。贺伯箴先生“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着我”的名言更是刘先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治学的座右铭。
 

 

一事不知,君子之耻

德艺双馨,熔铸古今

“一事不知,君子之耻”。这是刘先生在访日时告诉我的。他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辞赋、历代典籍、关中文献无不一一研讨,融会贯通。1949年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调查科科长,为陕西文化保护工作贡献颇多。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魏正始《三体石经》就是他捐赠国家的。在1995年夏访日时,日本书界朋友赠他书法作品集,他即发现日本朋友把杜诗“五陵裘马正轻肥”的“裘”字误写为“衣”字,把“遣”字误写为“遗”字,“逾”字误写为“俞”,立刻认真诚恳地写出意见,使日本友人十分感激。先生博闻强记,修养深厚可见一斑。更有趣者,刘先生每日看日本电视、报纸,对其所述之大事竟能了然于心。陪同翻译小姐都以为刘先生晓得日语。

刘先生首先是德艺双馨的学者,其次才是熔铸古今的书法大师。他曾说:“人的素质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不断提高,内部充实了外边就变了。”修养、气质的外部物化形态,在书法家,就是“寄情于点画之间”的书法艺术形式。对刘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也只能从这样的背景出发,在这样的基点上去探讨。

刘先生五六岁入学读书即学习写字。从中学时代起即师事关史中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关于他的学书过程先生有一段跋语说得十分清楚:“赵悲庵以邓法书峄山文,自谓胜于郑文宝之钞史记。及今观之当作过论。而完白篆分固为清代第一,其用笔结体实可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二语尽之。昔予求篆法于白真先生,先生即举峄山而予疑之。先生喟然叹曰:‘始吾亦犹子耳,今乃悉其可取。子既喜完白既学邓可也,后当自知。’今先生墓草已宿,观文宝所刻,始觉其分画布白自有佳处。学者能辩赵郑之短长,其于书道有少悟乎。”
 

 

篆书独辟蹊径 自成一家

年逾八旬仍勤学不辍

虽然刘先生说他习篆从清代书法大家邓完白(字石如)入手走过一段弯路,但邓石如圆融流畅的笔势、笔法,均衡对称的小篆结体,纵长舒展的篆书体势,不能不对他篆书风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峄山碑》“分画布白”的“佳处”更是形成他书法结体美的重要因素。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他对上自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下至昊昌硕、吴大澂诸大家的篆书都一一做过潜心研究,他很欣赏吴昌硕“得虢盘遗意可喜也”的书学要言。早年他的篆书受章法疏朗、结体紧凑而活泼多变的西周重器《虢季子白盘铭文》影响很大,后来他博采众长,特别重视从最新出土的金文资料中不断吸取笔法、结字、章法的趣味。他主张出新、避熟, “学进去,走出来”。几十年来,他以大篆为基础,不断熔铸古今篆家之长,化为己有,所以他的篆书作品不断有新意见于毫颖之间,始终有一股盎然的生气,其篆书有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沉雄劲健圆融流动的笔法、笔势。刘先生的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糅合笔下。他主张中锋入纸万毫齐力,但并不排斥侧锋取险。他下笔时以沉稳厚重的中锋逆入,迟涩、顿转,然后中、侧交转以疾、纵之势平出,收束时略顿,虚空回锋,处理波磔笔画时更是如此。所成之线条圆劲而飞动,力感、弹性、节奏感十分强烈。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先生常用浓墨起笔逆入重按,出锋时纵笔疾行自然形成渴笔飞白,墨的节奏感与笔的变化动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如壮士回腕的线条,有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美的形式。这一点不但在金文、石鼓文的拓本中看不到,就是由清代至近代诸篆书大家的笔下也很少见。这也正如沈鹏、谷谿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所说:“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

其二是紧密舒宕灵活险劲的结字、字势。欣赏刘先生的篆书总觉得有一股逼人的气势,这气势一方面来自他独具的笔法笔势,同时也来自他匠心独具的结字。在结字上,他努力将来自《峄山碑》一类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结字特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活泼多变的结字特点在均衡、稳定的原则下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将大篆、小篆结字美的要素自然地融为一体。小篆体势的基础与大篆结字、笔法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体构造。他从武术的缩拳蓄势得到结字“重紧密”、“有核心”、“中宫紧收”、“字中疏密”的启示,又从吴昌硕结字“左低右高”中悟得了似斜反正的形式美的规律。

书写大篆,要做到字字有源、翰不虚发,在大量金文中选字、集字是最体现书家审美观念、审美水准的。刘先生于此的确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笔下的每一个篆字,都有出土文物作根据,这与他谙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且有精深的古文字学研究造诣直接相关。他笔下的每一个篆字又都是经过自己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加工过的具有新意的形体,灵活多样,横逸斜出,令人神往。 活,笔活、字活,正是刘先生大篆书的神妙之处,也是他的篆书结字“出新”之所在。

 

其三是抒情性的内涵。讲到书法的抒情性,人们总以为只有行、草书才最能体现出来。其实楷书、隶书、篆书也一样能体现书家的感情、情绪。当然书法的抒情性是凭借直观的点线曲折地反映出来的,观赏者必须在全面认识书家、书法特征之后去感悟。如果这一点可以认同,那么,刘先生的篆书不正是他耿直、沉稳、倔强、诙谐、豪迈、不羁的性格的物化形态吗?字如其人,刘先生的篆书也就是他自己的“心书”、他心灵波动的轨迹。

除自然地以点画为性情以外,有意无意地在书作中追求某种情绪是刘先生篆书的又一特征,就是一张小小的签条也能清晰地表现这一点。他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先生书《醉高歌二十章》所题签,线条流畅,波磔数见,笔势飞动,笔法多变,结字中宫紧收而纵横舒展,更有动势特盛的行草书款与之相辅,整个签条确实够得上“笔歌墨舞”,这也许是先生为同里先辈近世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墨宝题签别有一番欣喜之情所使然吧。他为三秦出版社所出《金文三种》题签,写得沉稳严谨中略透活泼的情趣,与其书内容相应。为三秦出版社所出《西周金文撷英》,选字、书写中更多了一点活泼潇洒瘦劲峭拔的趣味。“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影,三张签条不也可以看到刘先生寄情于点书之间的深深的情怀吗?在最古老的、纯观赏艺术的篆书中能“出新”、“避熟”,熔铸古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年逾八旬仍勤学不辍,是当今书坛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师。


 

 

04

刘自椟谈艺选录

1、要学书法先要认字,用书家的眼光认字,识形者不为认识,识神者才是始知。识形者习书只能叫照猫画虎,即使以假乱真也是白描白写,成不了大器。书家看字认字要善于揣摩笔锋取向,神韵何在,较之前人或其他书家特点何在,这叫“识字功夫”。

2、一个书家只有将其学识携入砚中化开墨碇,才能略近书艺,凡有成就的书家都是“满腹经纶砚中水”。

3、不要认为能写了就出门参加笔会或展览,交流固然有益,内修更为重要,经常迎合某些场面,难免附弊流俗,社会上许多人是三句好话当钱使,书界有些人也是三句捧评当艺箴。

4、逆进涩行,中侧交转,内宫收紧,外延放开,起笔落笔注意平衡,滚动起笔,使转飞白。集字选字胸中了然,传神审美至性纸上。

5、篆书作品要蜿蜒流动,曲尽其美,笔力万钧,线条圆润深厚,古拙遒劲。注意墨色、空白、章法,黑处是实,白处是虚,施墨厚重与拙润相间,力透纸背而点绕自然,姿态工稳而富情趣,章法讲究而大气。

6、中学从贺伯箴学书,贺让篆写峄山碑,我要写邓完白。峄山碑用笔圆转挺拔,临写中可以体会,过来写邓(石如)很容易。

7、写邓(石如)写石鼓(文),看吴昌硕亦写石鼓,后看峄山,体会其味。

8、结体要有核心,方显紧密。武术“缩拳”,别人观看套路,而我观虚实,其轻易不发力,始终保持力量。

9、用笔无外乎万毫齐力,需要中锋行笔,但必要时可以使用侧锋取险。中锋易板,但始终保持是好的。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布置章法结体可取。

10、学书要避熟,不避熟始终不会出来。学不进去不行,要“能入能出”。

 

11、篆书,先写峄山如写欧楷间架结构,次写秦泰山刻石。小篆结构掌握后再求金文。不写小篆如同学画不画工笔、素描一样。

12、于右任始学赵,写得熟而肥。后写北碑,始学姚伯多,再学广武将军,后收集墓志,所见甚多。他写北碑,求自然。用北碑写草书,有章草味道。

13、我早期受虢季子白盘影响大。写大篆把甲骨文也往里用,偶然看哪个字结构好就用,《墙盘》也经常吸收。

14、吴昌硕结体“左低右高”。如果在他基础上求变就很难。吴讲“得簋盘遗意可喜也”。学吴再学也超不过吴;刻印单刀学齐(白石),刻不过齐。

15、我写吴大澂书“论语”、“孝经”。别人说是逼真的吴大澂。

16、张寒老早期写草,此后雄厚,后期求媚,行草变章草,人谓“孩儿体”。晚年结体好,笔画不够,不能体现力量,转处不圆,似楷。

17、临帖应先形似后神似,破与立(先破后立)。

18、草书,在章草上下工夫,学章草知根源。草书理论,对《书谱》很向往,《注书谱》要学理论。

19、我由圣教序用功夫,后写“二王”,见《丧乱》再追究。

20、到南京(民国35年)后未见王世镗。见其遗墨展览,觉其有变化。

21、要吸取我的草书杂。我不走狂草路。以章草做基础,吸取“二王”及后人章节。

22、隶书近代在寇遐基础上发展变化。(我)有寇影响,想避他。

23、这些年有点书风不正。要书风正,书风怎么正?是谁害了我们这么多年轻人?一个人的路子本来走的很端正,但还没有走到头就拐弯了。让我说,我们老一辈有责任,你不严格要求怎么行?

24、有些人说,你没钱搞书法活动,可以拉赞助么!我认为,可以搞,但不是好办法。市场味太浓了,艺术味就淡了,书法水平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

25、要正确理解章法,既要做到法度森严,又要追求变化,使所写内容灵活运用,否则就成了“匠人”。落款是一幅作品的重要组织部分。落款字要写写章草,先从汉隶进入。

 

业界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

刘自椟同志广采博涉,勤于实践,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国内外书法家的瞩目和赞赏。他早在1948年即举办个展。他对文字学、考古学和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这无疑是每一位篆书家所应具备的坚实基础。他还能总结前代篆书家的经验得失,而加以取舍,将大篆与小篆融合,是他多年来努力以求的一个目标。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他的篆书非常重视用笔,中锋平直,藏头护尾,他不是一味地追求坚硬或柔美,而是发挥篆书笔法中的圆劲的特点,笔笔富有弹性,姿态横出而又险绝。在用墨上也有独到之处,他通过墨色的干湿恰到好处地运用飞白,使得笔酣墨活,神采苍劲。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

中国书法历来重书品、书德,更重人品、道德,他常常告诫后学:“只有虚心才能接受别人的东西,自满咋行呢?”忠厚长者,诲人不倦,受其教导者遍及海内外,他治学严谨,年逾八旬,仍然勤学不辍。刘老对当代陕西书法、对中国书法所作的贡献是很大的,从艺术水平上讲,刘老在传统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陕西的,也不仅仅是中国的,这一点已经逐渐地被海内外的文化界和艺术家们所承认。

 

著名书法家傅嘉仪(1944年-2001年):

实际上有些人拿钱来买,他不见得就写,而许多不相识的人,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向他求字,他却乐意给写,真正是“一钱不值,千金难买”。这是人品问题。
 

图文来源网络




免责说明: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仅为提供参考或者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果涉及版权、商誉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及时给予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 刘自椟| 篆书大师“一钱不值,千金难买”

Copyright © 2021-2025陕西嘉泰美术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2021001732号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广告服务